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发布时间:2020-12-15
来源:何香凝美术馆

\

 

展览主题: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展览时间:2020年12月18日(周五)—2021年2月28日(周日)
展览地址: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
开幕式:2020年12月18日上午10:00
学术座谈会:2020年12月18日11:00-12:30, 14:00-16:0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京画院 何香凝美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画院美术馆

总 策 划:吴洪亮 蔡显良
执行策划:薛良 易东华
展览统筹:郑智威 陈倩 樊宁 林帆
展览协调:余湘智 陈斌 张元贵 孙嘉昌 詹法岳 李琼 王晔 朱琳
公教推广:罗元欣 骆思颖
信息宣传:房桦
策展助理:陈姗 陈初晴 程冉
展览设计:北京之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20th Century Chinese Art Masters Series Exhibition:
The New Paintings of Flowing Water and High Mountains—He Xiangning and the Beijing Art Circle in New Chinese Time
EXHIBITION PERIOD: 2020.12.18(Fri)-2021.2.28(Sun)
EXHIBITON VENUE: Beijing Fine Art Academy Floor No.1-2
OPENING CEREMONY:  2020.12.18 10:00
ACADEMIC SYMPOSIUM: 2020.12.18 11:00-12:30, 14:00-16:00
ORGANIZERS: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Beijing Fine Art Academy, He Xiangning Art Museum
CO-ORGANIZER: Art Museum of Beijing Fine Art Academy
EXHIBITION DIRECTOR: WU Hongliang & CAI Xianliang
CURATORS: XUE Liang & YI Donghua
EXHIBITION COORDINATION: ZHENG Zhiwei, CHEN Qian, FAN Ning , LIN Fan
EXHIBITION MANAGERS: YU Xiangzhi, CHEN Bin, ZHANG Yuangui, SUN Jiachang, ZHAN Fayue, LI Qiong, Wang Ye, ZHU Lin
PUBLIC EDUCATION & PROMOTION: LUO Yuanxin, LUO Siying
PUBLICITY: FANG Hua
CURATOR ASSITANTS: CHEN Shan, CHEN Chuqing, CHENG Ran
EXHIBITION DESIGN: Beijing Zhihu Culture and Art Co., Ltd


\
何香凝(1878—1972),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南海县棉村,自号棉村居士,又号双清楼主,是中国近现代集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

1903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讨伐军阀等斗争,后又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1949年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何香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杰出领导人,她毕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统一大业,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

何香凝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

虎 何香凝 1910年 26×30cm 设色绢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狮 何香凝 1914年 63×49cm 设色绢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如果将何香凝放置于近代美术史的上下文之中,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尤其是晚年定居北京的创作可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特别的案例。何香凝横跨近六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她的艺术创作与其革命人生紧密关联,并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面貌。六十多年,先生往来于南北、东西,也因此与不同社会团体(“南社”“寒之友社”等)、地域(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的艺术家存在着广泛的交游,并为后人留下一批精心绘制的“合作画”。画中可见与何香凝合作的艺术家主要是活动于北京和江南两个区域,尤其以前者占多数,他们的名字可谓构成了近代北京画坛的半壁江山,以此而论,北京时期的“集体创作”又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以个案研究的视角,此批作品如同近代美术史当中其他“集体创作”行为(如“西北写生”“井冈山系列”“东北写生”“东欧写生”等),可视为新中国美术史中“集体创作”的一份珍贵历史记忆。此次展览,我们期望以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视角,从“集体创作”的主题,对何香凝的艺术创作,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正是基于以上的学术研究和历史的思考,何香凝美术馆与北京画院共同策划了此次“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展览,借助两个专业机构的藏品及学术力量,共同推进相关近代美术史个案及何香凝艺术的研究。展览共计展出65件书画精品,其中北京画院28件,何香凝美术馆37件,展览划分三单元,“画高人寿”单元展出26件何香凝独立创作精品;“图画新篇”单元展出11件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画坛友朋”单元展出北京画坛艺术家28件精品。此外,还将展示相关的艺术文献、珍贵历史图片。以期观众从作品及历史文献的观看和阅读中,感受艺术的优雅及历史的真切感。

 

展览架构

一、画高人寿
 

20世纪初,何香凝与丈夫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新知,她于1908年入读女子美术学校的高等科学绘画,同时向端馆紫川、田中赖章学习,《狮》《虎》恰是早期难得的精品。“她这个时期的画,都离不开她师傅的格调和画风……其特点是保持着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喜爱明艳色彩,形象生动。”(廖承志)1911年辛亥革命,先生随之归国,与民族、国家共命运,先生的绘画创作活动也始终联结着其革命理想人格精神。绘画的风格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古典水墨的审美;创作的题材除延续狮、虎猛兽动物形象之外,古典山水及“君子”题材成为创作主体,如《松•竹•梅》(1928年)、《山水》(1929年)、《松·菊》(1931年)、《青山瀑布》(1934年)、《绿梅》(1943年)、《冰雪暖于棉》(1951年)等是其不同时期的代表。陈毅题跋的《高松立海隅》(1960)则是八十二岁时所作。诚如郭沫若1954年的跋文:“革命乃高度之艺术,先生之革命事业之艺术活动,会而为一,非偶然也。”26件精品既体现出先生松柏般的人格精神,也是近代百年历史的见证。

\

松·竹·梅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 1928年 137×34cm 水墨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月下小景 何香凝 1920年代 80×38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山水 何香凝 1929年 34×76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青山瀑布 何香凝 王一亭 1934年 165×82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松·菊 何香凝 1931年 173×273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高松立海隅 何香凝 1960年 135×140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二、图画新篇


1949年,作为近代重要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何香凝应党中央的邀请,同众多滞留香港的民主爱国人士自香港北上,参与国家建设各个方面的事务,如人民政协、宪法草拟、侨务工作等等。晚年何香凝政务之余,安稳的生活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从而形成创作生涯的另一高峰期(“这不会累着我的,我生平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啊!”),且与上海、杭州、南京、北京等不同地区的艺术家有广泛的切磋、合作,如杭州潘天寿、南京傅抱石、上海贺天健,及北京地区的叶恭绰、溥松窗、胡佩衡、溥雪斋、汪慎生等。其中,先生与北京画坛的交流尤其广泛,以何香凝美术馆馆藏作品统计所得,达到二十多位艺术家。放置于艺术史的上下文,此时“集体创作”的合作画其视觉意义已然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诗书画“雅集”,一如收藏于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和平颂》巨幅创作,“集体创作”的行为既是艺术交流,同时也呈现出了艺术处在崭新时代的社会价值。此单元展出11件先生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精品。

\

冰雪暖于棉 何香凝 1951年130×66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
 

\

枫鸟 何香凝、汪慎生、叶恭绰、王雪涛 1950年代 104×34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

春壑云涛 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 1951年 131×67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三、画坛友朋
 

20世纪的北京画坛与海派、岭南等,无疑是近代地域绘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北京画坛因其地理政治的缘故,似乎尤显复杂。各种艺术思潮及艺术理念并存伫立:古典文人画价值体系的延续,如溥儒、黄宾虹等;留学归来的金城、陈师曾以社团及研究会的方式形成崭新的绘画趣味和学术系统;留法的徐悲鸿(国画改良)、吴法鼎、李毅士等;近代美术教育的建立以及二十世纪中期开始的新国画运动。纷繁的艺术史线索共同描绘出近代美术变革的历史景象。何香凝所交往,所合作者恰是北京画坛不可或缺的艺术家,他们之中或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或是新时代艺术样式的创造者。展览甄选出了十九位自二十世纪初即活跃北京画坛的艺术家,共计28件精品,试图以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描绘出近代北京画坛的格局,也将何香凝晚年的艺术创作纳入近现代美术变革思潮的研究之中。

\

桂柱斗极七言联 叶恭绰 无年款 151×39cm  墨笔纸本 北京画院藏
 

\

和平 齐白石 1952年 68cm×50cm 设色纸本 北京画院藏
 

\

鸡 徐悲鸿1946年 114×65cm 设色纸本 北京画院藏
 

\

岁寒结同心 陈半丁 1961年 87×36.5cm 设色纸本 北京画院藏

 

北京中国画院题词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同年国务会议通过决议,提出为培养中国画画家而设立北京、上海两个中国画院。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1965年改名为“北京画院”)成立。首都文艺界人士2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何香凝出席成立大会,并专门题写贺词相赠,表达了何香凝先生对保护、弘扬传统国画,迎接新中国文化发展高潮的期待。

\

北京中国画院成立贺词 何香凝 1957年 30×21.5cm 墨笔纸本 北京画院藏

 

1951年抗美援朝书画创作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1951年4月,由全国妇联、文联、美协、北京市文联联合倡导,举办“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叶恭绰、徐悲鸿、梅兰芳、陈半丁、老舍、叶浅予、溥雪斋、胡佩衡、汪慎生、王雪涛等10位先生为书画征集人,共征得由首都书画界、文化界、文物古玩界人士捐献的1500件书画作品。并于5月18至22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义卖展览会,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用于采购药品等军用物资。何香凝先生积极参与书画创作,并有感而作《寄赠抗美援朝将士》诗,遥赠奋斗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前者牺牲后者师,人民慰问送寒衣。感君勇敢驱残美,留得忠名万古垂。”

\

倚松读书图 何香凝、廖承志、徐悲鸿 1951年131.5×64cm 设色纸本 何香凝美术馆藏
 


牛畏予镜头下的国画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社摄影记者牛畏予在肖像摄影中,将拍摄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新闻摄影的现场性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经典的摄影作品。其中便包括五、六十年代北京的国画家们:悉心教导学生的陈半丁,伏案创作的于非闇、徐燕孙、胡佩衡……画家们各有姿态,却均选取他们日常创作时的场面,以典型环境突现拍摄对象的精神气质。1961年拍摄的何香凝先生,手持新闻报纸,背景乃先生八十二岁所作《高松立海隅》,瞬间的抓拍展现出一位关心时局又深谙传统的革命家、艺术家。

\




 

内容合作:

电话:18665691921/020—87381688

联系人:汤小姐 邮箱:2305366233@qq.com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传媒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