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三月坊养庐工作室提名展暨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1-01-12
来源:三月坊
展览没有举办开幕仪式,4点左右举行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
周汉标 广东省书协副主席、东莞市文联主席;
陈志平 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吴慧平 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胡 磊 东莞市作家协会书记兼常务副主席;
熊 曦 东莞市文学院副院长、《东莞书画》执行主编;
杨 春 三月坊美术馆馆长;
刘洪镇 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
皮佳佳 北京大学博士;
王小明 东莞市公安局清溪分局主任;
尹克华 家宜灯饰总经理;
江 欧 广州美院教授;
王飞虎 东莞市青年书协主席;
黄 强 东莞市南城书协副主席、秘书长;
杨近白 书画家;
孙泳辉 广东省青年书协监事;
杨咏红 绿洲美术馆馆长;
罗满华 快意美术馆馆长;
刘来生 广东粤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顾建男 广东汉匠古建筑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段艳琼 广东深蓝易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等一百余人。
研讨会由徐瑞华主持,陈志平先生任学术主持。研讨会上养庐工作室学员首先每人介绍自己的学书心得、感悟和困惑,然后周汉标、陈志平、吴慧平、胡磊、熊曦、刘洪镇、杨春、皮佳佳、杨近白及精英班学员江欧、孙泳辉分别以"安身立命,安步敏思"为中心深刻阐述了书法学习、创作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意义;以"守正、创新"理念在书法学习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独到见解;以“大家习气”和“见过于师”来勉励学员,强调回到字的本源,也就是书法的人和文。
三月坊养庐工作室导师:刘洪镇
大家好!谢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参加这个座谈会,这个班是岭南画院书法研究所公益班的延伸,至今已经快三年了,因为我大学不是学书法专业的,也没有做过专业的老师,所以其实教学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和学习的过程,同时许多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补充的,所以,我还要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和陪伴。
书法家的概念是1919年以后从西方引进来的,从最早的贞人、书吏、善书者、能书者、书家到现在的书法家,其实书法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范围在不断被压缩,这是不争的事实。前几天我给同学们讲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家全是文人加官员,所以,对那个时候的书法家谈文化根本没有必要,而且宋代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其他所有的皇帝都喜欢书法,水平都不低,可见那个时候书法的重要性。
现在的书法家成了职业化的了,除了小部分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和很少一部分在画院从事创作与研究之外,大部分在中小学从事教学和书法培训工作,虽然可能生活也比较稳定,但是基本上也是过着“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的隐逸生活,他们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发声的权利,所以,群体的层次在下降。但是,由于变成职业化了,对书法家的要求其实并没有降低 ,其实,书法家是所有行业批评声音最多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这几年的教学除了技法训练以外,基本上是把书法放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去对待的,我会考虑时代背景、书家的个人境遇、人格修养以及作品本身背后的故事来解读人和作品,同时我会援引从沙老到业师陈忠康先生一直倡导的“穷源竞流”的学书理念,就是学习一个贴要看他的出处,看古人如何学习书法,同时还要找到后人那些学得好的书家,哪一家学习得最好,然后把这些人当成同学来对待。比如,学习米芾最像的是吴琚和米友仁,但是,真正学得最好的还是董其昌和王铎,那么如果要研究董其昌是如何学习古人的一定要读他的书论,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交游的范围,学书的历程等等,这样一层一层地深究开来,学习书法就有意思了。
其实历史上不管是书法还是文化,古今之争一直存在,秦代、汉代、魏晋时期都出现过,今天的事情以后就是古代了,但是,书法发展到唐代已经完成了书体的演变和技法的高度成熟,唐以后的书法都在给前人较劲,晚清民国书法貌似是创新,其实是复古,书法与其他门类的文化和艺术不一样,书法学习古人是不二法门,这几天我连续上了5天的课,主要是同大家一起梳理魏晋、唐代、宋代笔法的共性与区别,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获取了许多有益的信息。这个展览主要还是教学成果展,既然是教学成果展当然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批评,谢谢大家!
学术主持:陈志平
目前社会上喜欢书法的人很多,在座的各位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书法是个好东西。我最近在北大做邀访学者,刚刚结束时,受北大校友书画会方建勋博士的邀请,做了一场专题演讲,题目是《黄庭坚草书的“心法”》。我谈书法的“心法”,主要观点是“书法就是佛法”。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和慧平兄两人都在高校里面,像庙里的和尚念经一样,是分内的事。其实中国书法的发展除了需要有和尚念经一样的“内护”之外,更多的需要社会的各界人士对书法进行“外护”。我的意思就是书法将来的发展不能仅是靠高校,书法的发展更要靠社会的力量,就像佛教的“外护”对待佛法一样。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研讨会的意义很重大,作为我个人,我也一直很重视以书法为媒介跟社会各界朋友进行交流,所以我觉得今天特别荣幸。三月坊是与众不同的,它是很有文化品味、有底蕴、有情怀的一个地方。我们有陈忠康老师作为总导师。有刘洪镇作为引领者,还有杨总和各位朋友的倾力支持,三月坊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今天我讲三个关键词:
一个是今天的主题“安步”。这个主题提炼得太好了。“安步”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驽马是很笨的马,很笨的马还不贸然往前走,是求稳。但是这个稳,很难哦。我们说,不进则退。选堂先生有一句话,叫“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船到中流,不进则退。他能够在中流,这个漩涡、逆流里面能保持不进不退,而且自在,你说这有多难。世界格局在剧烈变化,今天我们能在这里以一种平常的、不激不励的心态从事书法,所以我觉得“安步”这两个字用得太好了。曹宝麟教授在香港有个展览,展览名称叫做“策驽磨铅”。“驽”就是很笨的马,曹老师说:“我很笨,但是我笨鸟先飞。”驽马用鞭子抽,它可以往前进一步。但是三月坊的“驽马”,不用鞭子抽,还能心态保持淡定,我觉得这个立意更好。
第二个呢,就是“养庐”的“养”。中国书法的核心在哪里,不是笔法、也不是字法,哪有什么笔法,分明是手法;哪有什么手法,分明就是心法。那么“心”靠什么呢,靠“养”,要有学养。不能说知识是没有用的,但假若知识和人、人心是隔离的,是生硬的,这样的知识不要也罢。“知识越多越反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海量信息会给人造成混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个时候回归到人的内心。所以,“养”对我们书法人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呢,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书法。刚才我们开玩笑说,“三月坊”应该叫“三月三日坊”,“三月坊”使我们想起来兰亭序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尽管现在已经到了冬天,但是我们期望着书法人的每一天都像三月三一样,少长咸集,惠风和畅。
我先说这么多。因为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还是要以书法为主题,形成和大家学习交流互动的局面比较好,慧平兄你跟大家简单讲一下。然后我们大家互动,有什么问题大家交流才好。谢谢!
嘉宾:吴慧平
我是高校的,洪镇兄邀请我过来。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别致、令我感动的展览。我们今天早上九点专程从广州过来,在这里面我先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跟志平兄一样,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这么多年,我对书法的感知就是好的书法作品一定会让你注目久读的。那么,这不光是我说的。宋代的姜夔,他在《续书谱》里面说的,“余尝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还有,唐代的欧阳询观碑,他有次骑着马,偶然之间看到一块古碑,索靖的碑,他觉得非常好,就回过头来稍微看了一下,就骑着马又开始走,走了好几百步之后,他又觉得没看过瘾。又跑回来再看,后来看得累了,就坐在那里坐了几天才走。
那么我跟大家讲的是什么呢?如果说书法能引起我们内心生成的一种感动的话,说明我们已经靠近了书法。如果说我们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作品,有这么打动人心的力量,说明这个作者真是写得好,说明你确实被中国书法所感动,慢慢进入中国传统的书法世界文人世界。
我刚才先说了古人观碑,那么在今天这个展厅我至少在两个地方停留了半个小时以上。首先是在陈忠康先生那张横幅面前,我看了有一个小时。我是从他第一个字开始慢慢看,后来有学员参与我们交流,我说这张作品学习白蕉的痕迹非常明显,而且基本上是白蕉的笔调,得从他用笔的细腻,牵丝、墨色变化的那种感觉,非常精彩。真正能够让我很长久待在作品前面,我可以从他的第一个点画开始一直跟着慢慢去走,走到最后一个字。我们能看到陈忠康先生从第一个字是写到最后字那种情绪的起伏。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动。
第二个感动,就是洪镇先生的。洪镇兄的作品,不管是小作品还是大作品,都延续了帖学一贯的传统,他是陈忠康老师非常优秀的门生。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水准已经接近陈忠康先生了。他有一个斗方,非常的好看,另外,那副大对联,我仔细地看了,墨色变化丰富,上面浓黑,下面很浅,可以发现他用笔微妙的地方。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力,你的书法就会提高得很快。那么我们能训练出这样的眼力,是我们有非常优秀的老师。所以我是特别庆幸,你们这帮学员在三月坊“养庐”进行这么好的系统的学习。说老实话,你们在大学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条件,这样的一个机会。虽然我在大学教书法教了这么多年,但是我仍然觉得在某一些程度上非高校书法专业他们的教学比我们大学要教的好得多。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第三个感受,其实书法就是一种修行,就是一种人格得历练。最后写出跟你一模一样的,或者说你生命的一种代号,你的所思所想,都可以通过你的用笔表达出来。如果说你能够做到,那你的书法就成功了。你的书法格调是雍容富贵还是散淡清和,这都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如果从书法中得到一种营养,来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让我们更加安详安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那么,我们说的养庐,我们说的安步。安步一词,在汉书东方朔传提到,“饱食安步”,安步就是慢慢的走。学习书法真的就是这样,慢慢的走,不要太急功近利。你这样才真正能够学到东西。所以,大家跟着刘洪镇老师学习是非常荣幸的,那么我也看到在座的一些作品,无论是初学的还是学了很多年的,你看到他们上手的一刹那间,你都会发现他是非常的专业,哪怕他是不熟悉,这就是个高度。
书法应该说是一个不是什么江湖人士都能玩的,我觉得书法还是一个很精致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的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学会对笔墨的尊重,要有一种挑剔的眼光去看,我想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受。谢谢大家!
班长发言:杜凯涛
今天我想讲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真诚。跟随刘老师学书法有三年多时间了,从岭南书法研究所公益班到现在的三月访养庐工作室,几年的相处,刘老师在我们心中亦师亦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真诚二字。这个真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刘老师对书法的真爱,从湖南到东莞,几十年来,刘老师在书法的天地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近些年更是深居简出,勇猛精进,不断深耕探究,与古为新。我们经常见到老师在聊天时或在车里,用手在自己腿上、或桌面、或在空中比划书写;为了更多时间的学习和创作,老师尽可能地减少应酬和娱乐,甚至推掉一些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商业书写,可见老师对书法的痴迷与挚爱,这是一种几乎没有杂质的真爱。真诚的第二层意思是老师对待学员坦诚悦纳。咱们班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员刚进来时就是一张白纸,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总是鼓励牵引,要他们大胆书写;对于有书法功底的同学,老师除了肯定优点之外,更多的是及时指出同学们书写中的不足,及时纠偏批评,为大家把握大方向。几年下来,老师通过大量的临摹示范和细致讲解,把我们这些门外汉引进到门内。教学过程中,老师丝毫不避讳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与我们真诚分享。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是早年老师在湖南时,参与编著全国第一套湖南版书法教材,老师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清晰,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观点,那套教材真是害人不浅;第二件事就是参加陈忠康老师学习班,老师说刚开始真的有很多东西听不懂,后来的学习中,之前不明白的点会突然在某一天就明白了,所以他告诉我们现在听不懂,不用着急。这一点我也有深刻体验,刚开始学习时,刘老师说的一些观点我也不甚明白,但真的在后来的过程中,在某一天,就突然开悟了。正是由于老师为书和待人的真诚,我们这一群人也真诚地对待书法和学习,一路走来,收获不浅。
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这个词用来感谢杨总和三月坊。与杨总相识也是近几年的事,接触比较多是从我参加熊曦老师在德林堂的国画学习班开始,杨总经常到德林堂来旁听,期间也总与我们喝茶聊天。每次聊天,杨总对事物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总让我们大开眼界,印象深刻。后来杨总大情怀、大手笔促成了三月坊,让我们也能享受这样有格调和高品位的学习环境;当然,也让我们能更亲密地和杨总接触聊天了。杨总依然是语气平和,但观点总是那么新鲜和犀利。每次聊完天,总是盼望着下一次见面。由此可见,老男人的杀伤力,依旧那么强大!杨总给我的印象,家大业大,胸大心宽!这次展览的题目"安步”,就是杨总起的。杨总说:在路上,不要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抵达真实而宽广的彼岸!书法如此,三月坊亦如此!
第三个关键词是虚实。这是我学习书法近期的一些感想。书法学习,最难处理的是虚实。如果说笔入纸之后的痕迹是实,那么笔入纸之前的空中路径便是虚,怎样合规矩、入古味且意在笔先?需要通过大量的临习,了解和掌握丰富的笔路。同样,笔出纸之后的动作,也是虚,意在笔后,能生发什么样的想法?能怎样相机而动,更是需要常年的积累和磨练。如果说纸上落墨处是实,那么留白处便是虚,相生相依,附阴抱阳,由此而产生粗细、浓淡、枯湿、疏密、急涩、文(字)意(书)法味、乃至学识胸怀、志趣品格等意趣,我想,这便是书中有天地,字里乾坤大!
学员发言:黄志有
经历了一场磨炼,数月不能习字,唯以书空的方式,心追手摩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可以坐在书桌前,磨墨作书,方知素来所有的习以为常,其实都是上苍的馈赠,应当好好珍惜。学书是心灵的慰藉,在艰难岁月里,书法是可作倾心之谈的挚友,在欢欣鼓舞的时刻,书法就是同享喜悦的知音。在我看来,如果世俗生活是一片山林,那书法便是山谷清涧旁的一株幽兰,它凝睇着其间林林总总的烦嚣,也默默品察水流的清音。在笔墨流动中,将心的感受,以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外在形式呈诸面前,是令人快意的事情,也是令人迷惘的事情,用笔如何精微,结体如何奇巧,章法如何畅达,气韵如何生动,都是融合修为学养自内而外又由外内观的循环。“书为心画”,其言不虚,陈志平教授谓之“心法”,我是深以为然的,刘洪镇先生常常提及的“由技入道”也是我的追求,那在“道”“法”自然中,如何品赏其间的无边风月,便需要我们不懈追求细细体味了。
学员发言:吴金铭
感谢刘老师的指导。在从刘老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感觉刘老师是个很宽厚真诚的人,教学特别真诚,让我获益良多。也感谢杨总和三月坊提供的平台,让我们有条件跟陈老师、刘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学习,还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研究。至于我展出的作品,自己容易当局者迷,看不清楚,所以自己不作评论,还请陈教授、吴教授,以及各位老师、同学们多多指点,多多提意见。谢谢。
学员发言:梁姬宁
学书于我,其乐无穷
今天要是在满座的书法大咖面前谈书法,无疑是班门弄斧,所以我还是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学书法的心路历程。三年前,我在朋友圈看到刘老师公益书法班的招生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很幸运被选上了。开班的第一节课让我印象深刻,刘老师看了我带来的字说我的字是展览体,我当时完全不明白这句话的内涵。然后刘老师给大家讲“点画”、说“禅宗、谈“天圆地方”,提到要把书法当成是文化来学诸如此类,我听得一头雾水。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聊的,自己大都不知道,完全插不上嘴。我深感自己书法知识的匮乏,于是我开始按刘老师给的思路,看书论,读书法史。如今,我总算明白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了,越是学,就越发现自己无知。学书于我,难于上青天,但其乐无穷。刘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改变了我学书法的目的,提升了我学习书法的目标。最初学习书法,是想把字写端正,好看,让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写的字真好看”。如今,我学书法,是因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陈忠康老师书中有言:天赋爱好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我也不着急,反正我才四十岁,安步,慢慢来。我这次写的作品,除了一幅六尺对联,另外的两件小作品,是碑贴结合的一点尝试,很不成熟,恳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学员发言:刘盛柔
豪门一入深似海。艺术就是豪门,老师打开一扇门,以为看见了庭院,殊不知,还只是站在门外
学员发言:莫明奇
我学习书法的思路是以赵孟頫为根据地,研究赵孟頫的学书思路和不同风格,赵孟頫是如何学习古人的?后人是如何学习赵孟頫的?等等。
我这次的作品,是学习赵孟頫的阶段思考,虽然作品面目不像赵孟頫,但这是我以赵孟頫为根据地开展学习探索的阶段性思考结果。
学员发言:陈孝明
书法艺术的学习不能狭隘,一旦狭隘就陷进淤泥中,三月坊是一个高品质的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切磋交流对书法畅所欲言。来莞一年多,感谢刘洪镇老师的悉心指导,刘老师每次的指导都是一语中的,从而让我书法的学习稳步找准了前行的路,也感谢养庐同学们的一起学习,相互砥砺。于我而言这次展览的作品是我10年书法学习的状态汇报,望大家多批评指导。
学员发言:徐瑞华
这两年跟刘老师学习,收获特别大,这些年主要关注民国和六朝的书风比较多,我这次交的这几张作业面貌比较多。第一张是上了王客老师的课以后,留意日本唐风书法,用三笔三迹的笔调去创作,做一些尝试。另外一张对联去学习民国的多一些。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学书法很幸运,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古人或近人的真迹,也有这么多高水平的专家、老师可以面对面请教,我觉得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我是受到陈忠康导师精英班几位老师的启发,也看了一些资料,发现民国和六朝的气质是可以接续的。这次刘老师讲魏晋和唐宋笔法的异同,以及宋代书论的导读,对照自己的作品,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调整的方向也清晰了。
精英班学员:孙泳辉
我这次是来参加陈忠康老师精英班,这次是刘洪镇老师的课。这次来是两个目的,一是来参加刘老师的课,另外一个是来学习另外一个班同学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学习过程。
我先从“安步”这个题目说起,“安步”有三重意义:
第一就是学习的状态。因为陈忠康老师或刘洪镇老师的专题班,是围绕书法本体,以文化情怀去学习,很纯粹。这跟当下很多以国展训练为目的培训有很大的不同。刘老师的这个班,跟“养庐”这个斋号是很契合,就是要“养心”,跟心灵的需要去学习,这样一种学习的状态。
第二就是书写的状态,书写的状态更需要去“安步”。我记得陈忠康老师第一次点评我的一副临蔡襄的作品时,陈老师问我:你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是什么?我就说我在追寻蔡襄或者苏东坡这种悠优自在、从容不迫这种状态。陈老师也是很肯定,就是追求这样一种很从容的状态去书写。包括刚才我那作品给陈志平老师看,他也反复问我你的书写过程是什么状态。我觉的在写这几件作品的时候,我确实是比较从容的去写,也是我追求的书写状态。
第三是作品呈现的状态。我刚才看这些作品各种体势各种风貌很多,但是总体上是我觉得是路子很正,写得文气,文质彬彬。这批作品呈现的状态确实呼应了“安步”这个主题。总的来说,从学习的状态、书写的状态、和作品呈现的状态都值得我学习。
精英班学员发言:江欧
其实我学书法是很浅的,我以前是画油画的,是慧平院长推荐我来学习。我原来也写写书法,来了以后我发现本来会写的,怎么到这里不会写了,因为我们班的同学都写得很好。后来通过几次上课,上了陈忠康老师、王客老师和刘洪镇老师的课以后,我明白了,原来我是不懂写书法的,我是写着玩儿的,但是我很开心。所以我就跟老师讲,我的收获是最大,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写书法,但是我喜欢书法,书法给我带来愉悦。所以下一步呢我继续要向刘老师学习,把笔法、字法等各方面的元素都补上来。
嘉宾:周汉标
书法学习的最高传承,一要守正,二要创新。
守正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与吸收,从陈忠康到刘洪镇,他们的帖学系统里面是很正道的,你要学到真正的好东西,我觉得三月坊刘洪镇这里是可以的。他们帖学技法层面的东西是非常正的。我觉得“守正”要走好这一步,是需要把内在的东西学好,而且要认真系统地学下来。
第二是创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再继续往下走,就需要碑帖融合,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再能够写出更高格调的作品。我希望大家要像佛说的一样 “无住”,不要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还要在这个班里头,要在生活当中,在我们的不断的摔倒和继续前行当中,不断的调整自己。让自己的作品除了好看,更要耐看。
嘉宾:胡磊
首先,对“安步”三月坊养庐工作室提名展表示祝贺和内心的一份敬仰。我觉得,三月坊养庐工作室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是营造了一种生态。不同地域成长着不同文化形态和艺术生态,经过几年来的深耕细养,养庐工作室主人刘洪镇老师及其成员,通过自身扎实的创作成果及其学术力量,影响力不断扩大,赫然成为省内外能够和外界进行专业对话的一个类群和一个阵营。他由一棵树影响到一片森林。
二是确立了一种位置。几年前读过一本《民国文人系列·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的书,从文人书法的角度,将民国时代的一批著名学者大师的书法及其学术融于炉边闲聊之中,从书法的特点分析文人的多样性情以及性格命运。这么多年来我同洪镇老师接触交流比较多,他取法米芾的行书与二王刻帖的行草,成为“陈忠康帖学门风的翘楚”“以他现有的书法水平,我觉得立足于当今帖学高手之列毫不逊色。”(姜寿田语),找到了自己在书法界的位置。
三是形成了一种现象。正如当年广西南宁有一个叫“细柳营”的书法团体,陈国斌、张羽翔、蔡梦霞等形成书法界的“广西现象”。三月坊养庐工作室书斋味浓厚,作为一个书学群落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在不少书事活动中头角峥嵘,“惊起一滩鸥鹭”,他们及其所倡导的守正创新的书法美学,是一个值得作为现象去研究的一个书学类群,假以时日,我们会逐渐认识到他们的存在及其价值意义。
三月坊曦园工作室导师:熊曦
我对书法的一些认识和感悟,用四个字可以表述:“非以艺言”,书法不只是艺术,单纯把书法看成艺术,那是把书法看轻了,看低了。当然,把书法看得太高,太神圣也不对,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书法的批评有深度。东坡先生也说:“书法尤贤于博弈”。我近期在看《苏东坡传》,东坡先生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多有境界啊,此心安处是吾乡。
最近在江西赣州看到蒋经国先生两张字:一张委任状,一张便条。写得真好,你说有多高的法度技法,也不好说,但就是好看。经国先生十五岁去苏联,二十七岁回国,不太可能在书法上花太多时间,如此看来,书法除开法度外,人的精神气质占据重要地位,有时太计较于笔法,字法,章法,是另一番简单!一切的刻骨铭心,终归风淡云轻!书法的精彩还得回到展名“安步”这一境界。
嘉宾:皮佳佳
在书法上我还只是小学生,无论从书写还是理论方面都还没有入门,但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中流击楫,笃志勤学。北大美学中心的老师叶朗先生、朱良志先生一直有要求,学习美学,除了哲学艺术理论,还要深入到艺术实践中,书法、绘画、诗歌皆可。我希望把对中国美学的追求付诸毫楮,在墨韵点画中安顿我们的生命,同于宇宙至诚。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间,一种生命的反应。
嘉宾:杨近白
洪镇兄的书法我是比较了解的。这几年无论大字与小字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大字,线条厚、格调高。他这一次展览的作品,在字形姿态上特别到位,上下字的映带关系,组合变化非常精彩。
以我自己学书法的经历,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笔,如果把关注点放在用笔上,那么就能在很短的时间找到一个学习的路径。
很多人讲书法就一定要讲得高不可攀,云里雾里的。在我看来,书法就是一点一画,一个字,一行怎么写好的问题,如果点画不精到,通篇肯定也不可观。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只讲一点一画写得好不好,似乎会显得这个老师没有水平。我们也愿意听到一些大话,而忽略了书法的本质的基础的东西。
三月坊坊主:杨春
作为一个民间美术馆举办的教学展,能够得到这么多专家、艺术家、师友、藏家及爱好者参与,本人深感荣幸,并在此表示对各位嘉宾的谢意。
三月坊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探索展览、教学、文艺活动消费相结合的新路径,在专业方面得到“养庐工作室"刘洪镇老师及"曦园工作室”熊曦老师的专业支持,目前态势良好,我们也将坚定自已的信念走下去。
刚才听到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受益非浅并深受启发。
当下书法作为传统深受大家喜爱,而作为已脱离实用功能的书法研习及推广面临许多新课题,象声乐艺术一样,普罗大众与流行歌星、歌唱家都有参与的权利和赋予不同的涵义,书画之于三月坊亦将打上三月坊的烙印,三月坊将以专业和循序渐进的态度组织各种活动,“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驽马安步是三月坊教学、学术的指南,亦是走向未来的态度。
学术主持:陈志平
刚才听了各位的发言,我觉得三月坊的学生都是在“真诚”地学,老师也在“真诚”地教。在这里,我也想“真诚”地谈点个人的体会。
学书法一定要找高手学。首先,我们要学习大师,如北师大的启功先生,首都师大的欧阳先生,暨南大学的曹宝麟先生,三月坊的陈忠康老师,他们都影响了很多人。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大家习气”。“大家习气”不是说“大家”写得不好,而是学习“大家”的人容易形成某种“习气”。就是我们在受到大师影响的同时,思维容易趋同,失去我们独立的想法而盲从,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所有学习书法的人的注意。古人讲“见过于师,仅堪传授”,好老师容易找,好学生难得。见识超过老师,才是好学生,在此与各位共勉。各位谈到笔法,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核心,实际对于帖学来说,更重要的是指向“心法”。
什么时候,书法开始重视笔法了呢?我们现在看到的笔法理论,全是中晚唐、五代炮制出来。书法理论最早谈的是“法象”,在天成象,在地为法,仰观俯察,环视周流,与天地万物有关。魏晋南北朝,谈“体”和“势”,皆是笼统而言,认为书法玄妙,不可言说,虞世南有过相关论述。我们现在的所知的笔法理论,基本出现在中晚唐、五代,然后一直到明清,基本上属于楷书系统。唐代以前人看书法,倾向于认为书法是“一篇文章”,故而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书法“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似奇而反正”。魏晋书法的高妙之处即在于此。
当我们从法象,到体势,再到笔法的时候,格局就越来越小了,书法的地位自然就低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回到字的本源去开掘,或者从“人”和“文”中去寻求救赎的途径。归纳起来就是:字学优先、归本于人、先文后墨。唐宋以后,帖学、心学、人文走向一体。心学作为帖学的核心,强调内心的修养和感受。过于强调笔法和视觉性和物理性,并不是帖学的精髓,苏轼说“有形则有弊”。我们强调“人”和“文”,是警惕我们只用“手”和“眼”去面对书法,这样会本末倒置。当然了,我们学习书法也不能不从具体的笔法点画入手,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注重笔法的丰富性,同时也不要忽视背后的单纯,我们强调帖学的流畅,也要适当汲取碑学的逆涩。碑和帖本来没有分别,参透这一层,就不会平地起风波了。
因此我们对待书法,不仅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更要综合,要有更广阔的胸襟,才能把书法事业推向更高更远。
嘉宾:吴慧平
两个观点:中国古人有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言和象的情况下,还是要先进入言和象的内部。
通过陈忠康老师进入帖学路径之后,这是一条正大之路,但这之后怎么走,要靠学书者自己。我们经常比较董其昌、赵孟頫两人。董其昌认为自己还有生字写法,当然这个生字是在极其熟练之后的生,是绚烂之后的平淡。我们对技法的锤炼,需要时间,长时间锤炼后,理解后,我们才能抛弃技法。故而从大家的笔法进入,这是一条正路,进入后再考虑书法的调皮和活泼,再加入一些当代的思考。
此外,如果把书法当作视觉艺术,我们要思考如何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在老师基础上做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才是创新。
在这个意义上,书法是我们的两个窗口:一是打开中国文化窗口,二是安身立命的窗口。
主持:徐瑞华
今天的研讨会很成功,各位专家和老师们从书法的感悟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真知灼见,让在座的同学们获益匪浅。特别感谢从广州专程赶来的陈教授和吴教授,也特别感谢东莞本地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就像这个展览的主题“安步”一样,我们才刚刚启程在路上,我们要走得稳才能够走得远,正如我们总书记说的“行稳致远”,我们的路还很长,在书法的道路上,还要不断求索,砥砺奋进。
今天的研讨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领导嘉宾!感谢各位书友!感谢各位同学!
“安步”——三月坊养庐工作室提名展
暨研讨会纪要:
学术主持:陈志平
研讨会主持:徐瑞华
展览时间:2021年1月3日——2021年2月3日
展览地点:三月坊(东莞市东城街道金树路17号)
内容合作:
电话:18665691921/020—87381688
联系人:汤小姐 邮箱:2305366233@qq.com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89号南方传媒大厦